問崑曲推手華瑋教授,外國人稱崑曲為Kunqu 還是 Kun Opera? 像功夫叫Kungfu,老外捲着舌頭拼音說Kunqu。崑曲無論叫什麼名字,也不能消減它的清柔。香港生活節奏明快,想培養18歲卜卜脆屬過度活躍年紀的新一代,有興趣來歎崑曲慢板,行嗎?
本身是崑曲發燒友的華瑋教授,稱自己為崑蟲,從美國來中大教書多年,有個心願,希望可以培育更多香港小崑蟲,做個崑曲好觀眾。去年在校內啟動「崑曲研究推廣計劃」,並首次開辦《崑曲之美》課程,小小一個學分,用盡一擔心機,拼命碌人情金卡,不僅請來白先勇教授作頭炮講者,還有名家岳美緹、蘇州大學資深崑曲教授周秦在課堂親自示範講解,還有兩塲由蘇州崑劇院的免費演出。
課上導賞生動,學生被開竅,漸漸懂得細心欣賞水磨調緩慢之美,感應藝術精粹沉澱。最後一堂,同學匯報功課,有apps、舞蹈、新詩、攝影、繪畫……年輕人以創意,回應傳統曲藝的呼喚,課程統籌華瑋教授在台下笑不攏嘴。
今年一月,課程安哥,還升格為2個學分。報讀同學逾百人,比去年倍增,旁聽者眾,講廳兩旁梯級通道也坐無虛席,有些同學企聽2粒鐘,仍堅持下來。今昔相隔4百年,究竟同學如何與中國百劇之母連線? 為何會被觸動? 且聽逐漸成小崑蟲雛型的心聲。
「校內舉行崑劇經典折子戲演出,我去了當Student Helper。表演是晚上7時,但演員未夠4時,已經在塲內認真綵排,比我們還要早。在走廊走動也曲不離口,毫不馬虎。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,他們這份專業態度,令我感動敬佩。
「我跟同學說,要選修崑曲。他們問: 『崑Code?? 未聽過。』很多人聽到崑曲這詞,已直覺是追魂曲,好抗拒。未聽過課,未嘗細心看一齣劇,根本沒有資格評論崑曲。所以我構思了幾個apps作結業功課,例如崑曲辭典、Bio-Hustle及勁舞團,藉此向年輕人推廣崑曲。」
「我學古箏,有音樂底子。周秦老師親自示範,從音樂角度導賞崑曲,特別共鳴。傳統崑曲用笛、板等,樂器配搭較簡單;像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就以大型樂團形式。要將崑曲帶到全世界,保持精髓,適當改動,確有此需要。
「崑曲文本源於中國詩詞歌賦,對提升個人文化修養必有幫助。有時情緒不佳,聽到某段曲詞,完全呼應自己當下的心情,會好被感動,像與古人神交,是很好的心理治療。」
「我來自基層家庭,好看重金錢,覺得追求溫飽,是人生最重要目標。上了崑曲課,聽了多位老師如何身體力行,追求形而上的美,不是俗世強調的物質,無用之用,卻令這世界有了顏色。我人生取向不再盲目一面倒,生存的意義會來得平衡一點。
「黃懷訢和我選了《牡丹亭》的選段【皂羅袍】,用古箏合奏,配以朗讀。我寫了首新詩《當杜麗娘柳夢梅來到二十一世紀時》,古時杜柳二人那段速食愛情,愛得死去活來;如果在現世要面對柴米油鹽現實問題,這個愛情故事又會有何下塲? 愛情,感性中也需要一點理智吧?!」
「我來自廣西,崑曲在家鄉並不流行。中學曾經讀過一課崑劇文本《閨塾》,在網上看過崑曲,很喜歡,但苦無機會看現塲演出。直至最近在劇塲做 Helper,可以零距離欣賞崑曲,嘩! 表演太生動了,好震撼。
「電視『盛女愛作戰』熱爆,《牡丹亭》反而令我重整愛情觀,甚至人生觀。現代人談情說愛,都比較計算,想得太多太遠,對方賺錢能力高不高? 會不會分手? 結婚會不會離婚? 所以流行曲充斥很多苦情歌。好像杜麗娘,鍾意一個人,愛得好單純,不會計較回報,最緊要對得起自己。其實,這世界哪有完美? 何必機關算盡。
「我們這一代學生都很忙,最關心GPA,覺得像崑曲這樣小眾戲曲,不認識對自己又有何相干?! 唯有曾經嘗試欣賞崑曲,就會明白,生命從此會多了些什麼。我們經常對着電腦iPhone,其實也挺無聊。」
「我自覺像個古代書生,性情愛好其實和崑曲的世界很貼近,光是看文本,也趣味盎然。崑劇在校內演出,有機會做 Student Helper,在幕後見演員如何練噪子,走台步,那氛圍把自己當下的生活和崑曲融成一體。俞玖林老師雖然未換戲服,只穿了西裝在台前綵排,舉手投足,已經很有感覺。兩塲表演無論台前幕後,我見証了當中的真與美,聽得享受,看得感動,真把我融化了。
「我拍了很多幕後照片,麗娘驚夢坐的高椅、潘生偷詩那張小書案、簡單的樂器組合、一方簡約舞台,呈現大千世界……有兩張構圖相近的照片,特別有感覺,一張拍於開塲前,觀眾席放滿塲刊;另一張乃曲終人散後,塲刊沒有了,回復了空無一物的寂寥。但這塲內真的空空如也??不是不是。雖然看不見,其實滿載了觀眾對專業演出的感動,與劇中人同喜同悲的共鳴,還有唯美的記憶,暗暗在空寂的劇塲內流轉。
「不過,我也會提醒自己,不妨在自己的空間做個古代書生,現實裡還是要踏實生活,做回一個現代男。
「看過岳美緹老師班上示範,感受到崑劇每個動作這麼細膩,精準地傳情達意。我在劇社當導演,這幾堂課令我不斷思考,如何將崑劇千錘百鍊而成的程式性動作,與現代話劇融合,帶動角式呈現不一樣的表達。」
「我這個來自大馬的工科男,第一次接觸崑曲,還在唸中學,偶然在台大網站,有白老師主講崑曲,賓虛塲面。我心忖: 群眾熱捧,崑曲必然有料到! 有幸這學期上了崑曲課,才知道這門古老藝術,原來承載了十分前衛開放的思想,爭取自由戀愛、破除門弟之見;還有追求平等、人權等現代意識。
「本人極愛天文,愛這浩瀚宇宙美不勝收,讓我們不斷探索。宇宙的美,對於人生短暫的我們來說,是永恆的;我想崑曲也可如是觀。
「希望能繼續透過文科學習,提升文化修養以及鑒賞能力,讓我這個工科男也能懂得什麼是古典、什麼是文學、什麼是美。」
這個課程沒有談什麼人生大道理,只是聽聽曲,看看戲,卻原來每個同學因應個人成長經驗,各有所悟。教育的意義如果在於啓發,那麼,我們真的要感謝湯顯祖、杜麗娘、潘必正、崔鶯鶯等「生命教練」。再者,若崑蟲或其他戲曲觀眾沒有承傳,知音者稀,演員又那來動力,追求不朽演出。如何宏偉的戲曲中心,只會成為一項大白象工程。